ng体育官网入口注册梳理调查印媒“一带一路”新闻1048篇,总计字符数400余万;组建跨学科团队,融合专业优势,深入分析印度国内六大主流英文媒体;采取计算机词云分析、情感分析,语料库搭配检索等方法,探索计算机辅助大规模媒体话语研究范式
在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有一支这样的团队,他们研究印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进而引导国内受众理性看待外媒涉华报道。
“我们借助CiteSpace文献梳理工具,检索了近五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一带一路话语研究文献,一共获得文献481篇。”“印度主流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变化及原因对策分析”项目申报人、南通大学英语162班张明慧说。
他们对文献关键词进行分析后发现,近五年“一带一路”话语研究主要聚焦话语体系、国际话语权、国家形象、国际传播、主流媒体话语建构等议题,大多采取批评话语分析、评价理论、框架理论等,重点关注西方媒体、海外华文媒体、东南亚媒体等新闻媒体。
随后,项目组进一步聚焦“一带一路”媒体话语研究文献,发现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传播学和语言学领域,涉及两类内容:一是对国内媒体“一带一路”对外传播话语的研究;二是对国外媒体“一带一路”新闻语篇的分析。
“我们发现对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媒体话语研究数量少。仅有的几篇研究多为基于《印度时报》等单一媒体1020篇小规模新闻语料的定性分析。所以我们尝试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项目组成员、南通大学翻译161班葛志安说。
于是,项目组检索了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印度时报》《印度斯坦报》《印度教徒报》《经济时报》《印度电讯报》《新印度快报》等印度六大主流英文媒体的报道,筛选出1048篇“一带一路”新闻进行系统调查和分析处理。
张明慧表示,他们遵循文献梳理语料检索理论分析定量统计定性分析对策建议的技术路线篇新闻报道的英文标题翻译成中文,再进行情感分析,考查印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是积极、消极,还是中立,同时对优兔(YouTube)等网站相关话题的受众评论进行收集、分析。“这样的分析下,能够客观呈现出印媒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情感变化趋势。”
结论的获得,不仅得益于项目组对大量新闻报道的分析,还离不开事实的佐证,为此,10多名项目组成员走访了21名来华印度留学生,并对他们进行了细致访谈。
人们也许不知,这个项目组最初只有一人。该课题发起于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届毕业生钱琳霞在校期间申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当时,评审专家认为这个项目很大,一个学生研究不完。于是,他们就考虑把研究范畴缩小,形成学生梯队不断接力的形式,一步步逐渐完善。
两年多来,这支队伍从一个人发展成为由11人组成的大团队,逐渐从青涩走向成熟。“最开始的大创项目全是人工翻译、人工分析,最初的语料也只有200多条,规模大、效率低,最终只能止步于省赛。”指导老师王雪玉说。
如今,大规模数据的处理仍旧使人发愁。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雪玉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挖”来一宝软件工程专业学生陈天翼。“天翼就像他的名字一样,让我们团队如虎添翼。有了他的技术支持,我们的工作量少了整整一半!”指导老师刘道影说。
今年夏天,新加入的经济与管理学院学生刘楷阳又为团队注入经济视角。指导教师王媛媛表示,刘楷阳主要负责分析印度主流媒体关于经济方面的言论,“他甚至比我们更加专业”。
打破了专业藩篱,英语专业学生负责文本分析、情感标注和新闻标题的翻译工作,公共管理专业学生负责经济话语分析,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提供技术支持,在调查分析的过程中,项目组将1048篇印媒新闻语篇录入系统,总计字符数400余万,建设了国内大规模历时性印媒“一带一路”新闻语料库。
“我们还会不断地扩充完善这个语料库,让它成为最全的一带一路新闻语料库!”刘道影说。
“该项目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外宣部门一带一路传播提供参考和借鉴,也为国内高校留学生课程设置提供建议。”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施旭对该项目予以高度评价,他甚至惊讶于这样的成果竟然是由本科生团队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