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模式是在各种视频、社交、直播等网络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目前这一旨在阻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并不令人满意,存在三个明显的问题:形同虚设的保护模式、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缺乏及时更新的内容池。青少年模式作为保护未成年人的一项新举措,其价值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进一步优化。
青少年模式是在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指导下,在各种视频、社交、直播等网络平台上线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统。在青少年模式下,用户的使用时长、服务功能、访问内容、在线时段等方面均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每日使用时长累计不超过40分钟,充值、打赏等功能无法使用,正常的搜索入口会被关闭,访问内容仅限专属内容池,每天22时至次日6时不得使用等。青少年模式是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对于呵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具有创新性意义。
2019年3月28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组织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试点上线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之后,该举措在全国主要网络平台全面推广,并形成统一的行业规范。遗憾的是,运行一年多来,这一旨在阻断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防火墙”,在现实中似乎还没有起到理想的作用。新华网客户端的调查显示,截至2020年7月9日,超七成的受访者认为青少年模式作用有限。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1990名未成年人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也显示,24.4%的受访家长觉得效果不好。那么到底是哪些问题导致青少年模式并没有取得理想效果?
问题一:形同虚设的保护模式。青少年模式并不是强制实施,而是由用户自主选择,超过累计时长需要输入密码后方可使用。青少年模式上线后,网上迅速涌现出形形的“破解方法”,只需一个“”就可以破解青少年模式。有些软件甚至仅仅需要点击一下,无需输入密码就可以解除青少年模式;或者卸载后重新安装软件,也会解除青少年模式。更有甚者,在网络平台上保留了青少年模式的VIP特权,通过充值就可以解除限制。这些问题使得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对青少年的网络保护流于形式。
问题二: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2020年5月,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联合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为1.75亿,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1%。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认识世界、学习与娱乐的重要平台。青少年庞大的群体数量代表着巨大的流量,而“流量变现”又蕴含着巨大的商业利益。如此一来,识别青少年身份、开启青少年模式就与流量变现的商业利益产生了冲突。因而,很多网络平台并不积极开展实名认证,而是模糊青少年身份,有意无意地将青少年作为目标用户,让其沉迷于网络平台。如果不能识别青少年用户,那么所有针对青少年的保护措施都无法施行。网络平台消极的实名认证机制,是青少年模式未能有效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
问题三:缺乏及时更新的内容池。青少年模式上线之后,按照相关要求,各网络平台都要构建青少年专属的内容池。然而,南都个人信息保护研究中心近期发布的《网络直播APP未成年人保护报告》显示:多数被测试的APP青少年模式里并未建设专属的内容池,更有甚者反而存在大量不适合青少年接触的不良信息。同时,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快速发展时期,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对内容的需求存在极大的差异,比如,初中生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在高中生面前就显得十分“幼稚”。然而,青少年模式的多种限制使得网络平台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也就没有动力去及时更新内容池。如果青少年模式无法及时更新内容池,缺少适合的丰富内容,那么青少年就缺乏使用的动力,网络平台的前期投入又会“打水漂”,成为“沉没成本”,这又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网络平台应该及时更新内容池,建立常态化的更新机制,同时还应该通过精准的算法推送技术,将真正合适的内容推送给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
青少年易于沉迷网络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多数青少年好奇心强、自我控制能力弱、分辨能力差。他们难以鉴别网络世界海量信息的优劣,也难以有效抵挡虚拟世界无处不在的各种诱惑。另一方面,各种网络平美地迎合了青少年的心理需求。让青少年上瘾的软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游戏娱乐类,第二类是社交交友类。游戏娱乐类软件通过游戏或搞笑视频,让青少年体会到轻松愉悦,从而欲罢不能、沉迷其中。以“王者荣耀”为代表的网络游戏和以抖音为代表的视频娱乐软件都属于这一类。
事实上,每个火爆的游戏和社交软件,都是无数网络专家和团队精心设计的结果。在这些精心设计的诱惑面前,一些青少年薄弱的自我控制能力毫无作用,他们会深陷其中,沉迷网络。在青少年期,个体在认知和社会情感上会有巨大的变化。这个时期,青少年对自己非常关注,自我意识显著提高,并在头脑中形成了较强的假想观众的观念。他们认为其他人,特别是同伴一直在关注、评价他们,并对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很感兴趣。社交交友类软件迎合了青少年对假想观众的需求,刚发的朋友圈就被众人点赞,会使他们产生“朋友遍天下”的成就感。
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关键期,沉迷网络会导致其长时间连续使用电子产品,影响正常的生活规律。具体来看,会导致其饮食不规律,视力减弱,睡眠减少,进而导致身体虚弱,体质下降,最终影响青少年的正常身体发育。更为重要的是,沉迷网络会对青少年的大脑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长时间地上网娱乐、玩游戏,会给青少年的大脑带来源源不断的新信息,使得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持续走高,导致大脑神经中枢长时间地处于兴奋状态。简而言之,如果青少年习惯了因沉迷网络而带来的兴奋状态,那么他们就会对其他活动(如看书、运动)缺乏兴趣。这也是网络成瘾青少年学习成绩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网络成瘾会对青少年的大脑产生永久性损害。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沉迷网络会使青少年大脑(脑岛、扣带回和双侧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灰质的体积减少。具体而言,如果青少年的扣带回发育受损,那么他们的情感控制能力会下降;如果青少年的前额叶发育受损,那么他们对自身语言和行为的控制力会下降,并表现得缺乏耐心、难以专注。网络游戏成瘾还会使青少年的大脑白质出现结构性变化,白质纤维的减少会导致神经元信号传递速度减慢,进而引起记忆功能的减弱与认知情绪功能的紊乱。
沉迷网络除了会对青少年的身体成长和大脑发育产生不良影响外,还会对其道德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消极影响。
首先,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道德感弱化、价值观念模糊。青少年期是一个人完成道德化和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一时期被塑造。根据线索滤掉理论,在网络世界里社会线索会明显减少,个体在网络世界中更易于做出现实道德伦理所不允许的行为。长时间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迷失自我,淡化道德意识,削弱道德规范。如果在网络世界缺乏“慎独”的道德自律,网络游戏可能激发个体放纵的欲望,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刺激中,青少年的道德感可能会被弱化、正确价值观念会被模糊。
其次,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更易于产生攻击行为,甚至是犯罪。青少年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在青少年身上存在多个突出的矛盾:快速成熟的身体与相对幼稚的心理之间的矛盾,主体意识激增与道德社会化滞后之间的矛盾,个人精力旺盛与自我控制力差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常常会导致青少年无法完成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之间的顺利转换。他们可能将网络中的暴力游戏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将虚拟世界的攻击思维运用到真实世界。这会导致沉迷网络的青少年缺乏同情心、情感冷酷,甚至诱发各种犯罪。
最后,沉迷网络会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沉迷于虚拟世界,会导致其缺乏正常的社会沟通与人际交流,社交交往能力会越来越弱。网络连接了世界,也制造了一个个充满孤独的世界。沉迷网络也会导致青少年越来越孤独,甚至抑郁。青少年长时间地沉迷网络或者低头玩手机,会导致其记忆力衰退、认知能力下降,严重影响学习成绩。
青少年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已经成为青少年接受社会教育、完成道德化和社会化的一个重要背景。NG体育但是,青少年往往难以充分地意识到网络对他们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有效手段防止其沉迷网络。青少年模式作为国家层面保护未成年人的一种新举措,其价值值得肯定,但发挥作用的具体路径有待优化。
网络平台应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技术越强,责任越大。网络平台在防范青少年沉迷网络过程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网络平台应该主动规范青少年模式的专属内容池,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干净、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网络平台还应勇于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依托强大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实名认证、通知监护人、一人一账号等技术,提高对青少年用户的识别精准度。
家长应增强监护责任。预防青少年沉迷网络,家长的教育与监护责任应该被重视。坦白而言,网络平台的首要任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吸引与黏住用户。期望网络平台像父母那样“盯”住孩子,让青少年脱离网络,这不可能也不现实。让青少年在网络环境中健康成长,预防其沉迷网络,家长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报告,疫情防控期间,有些家长无暇监管长时间在家的孩子,导致青少年沉迷网络的问题愈发严重。这无疑是家长的失职。因而,家长不要一味地责备网络平台,而是要对孩子多一些关心与交流,增强自己的监护责任。
青少年应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虚拟的网络世界不是地狱,也不是天堂。孩子总是要长大,我们不能将青少年与网络新生事物“隔离”,也不能“谈网色变”,进而排斥甚至敌视各种网络平台。这是不明智的,也是徒劳的。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青少年要想“出淤泥而不染”,更重要的是增强鉴别能力,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求人不如求己,与其奢求网络平台来保护自己的孩子,使其免受不良网络内容的侵扰,不如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良好的媒介素养可以使青少年健康上网,并在八个方面表现良好:不良、不可沉迷、不扰常规、控制时间、健康时限、放松身心、辅助学习、长远获益。宜疏不宜堵,与其严防死守,不让青少年看到不该看的内容,不如注重媒介素养的提升,使其正确理解、分辨和运用网络内容。
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重拳出击。虽然多数网络平台都推出了青少年模式,预防青少年网络成瘾,但是在客观上这与网络平台以流量和收益为导向的商业目标是相冲突的。相关部门应从严监管,对那些说一套做一套,“放水”青少年模式的网络平台,进行下架、关停等严厉处罚,进而倒逼网络平台构建防范严密、没有纰漏的青少年模式。
③雷雳:《莫让不良短视频污染青年学生》,《人民论坛》,2018年第32期。
④王兴超:《试试放下手机,拥抱真实生活》,《光明日报》,2020年8月30日。
⑤王越、徐天晟:《不同智媒平台的青少年模式差异研究综述》,《科技视界》,2020年第16期。
舆情汇总:2023年4月全国网络热点舆情事件盘点
2023年4月,多起热点事件引爆舆论场,主要涉及学校、民生...(746 )人阅读时间:2024-10-28近期互联网热门舆情事件汇总
本文将根据互联网舆情监测软件鹰眼速读网系统对近期热门舆情事...(603 )人阅读时间:2024-10-282023年上半年消费维权舆情热点发布
人民网北京8月4日电 (记者夏晓伦)上半年,居民节假日休闲...(619 )人阅读时间:2024-10-28享界S9“飞坡”事件引热议品牌如何应对汽车测评类舆情?
近期,自媒体人袁启聪在公共道路对享界S9进行了实测。其中,...(689 )人阅读时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