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父母如此重视教育,说到底,是在以儒家文化为底色的文化圈下,把教育当成改变命运的主要途径。
最近一篇名为《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的文章很火爆。文章写的是广州一位高管妈妈,月薪三万多,却担负不起女儿的暑假花销。
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都负担不起孩子暑假的开销!对此,很多家长都感同身受,纷纷表示:“暑假给孩子花钱,肉痛得要死;不给孩子花钱,又担心输在起跑线!”
这条新闻背后,有人看到一线城市生活的巨大压力,有人看到中产的焦虑,但更加证明的是,中国父母舍得在子女的教育上投资——这是彼得海勒斯在《寻路中国》中的感受,也似乎早已形成一种民族性格。
就像人们总爱说,犹太人爱攒钱,德国人严谨,法国人天性浪漫一样,一说起我们中国人,重视教育也是一种全世界范围内的共识。而这种感受背后也有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2016年,汇丰发布的全球调查报告《教育的价值:未来的基础》显示,中国内地父母对子女教育经费的重视程度名列全球第一。
他们认为,与包括房贷还款、保险支出、投资理财及退休储备等财务需求相比,子女教育支出最为刚性。
事实上,不止中国人,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整个儒家文化圈都极其重视教育。汇丰银行(HSBC)对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的调查还显示,从小学到大学,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平均教育支出达到了4.4万美金(约合30万人民币)。
在这份排名中,除了阿联酋和美国,位居前列的基本都是华人为主的国家和地区。香港的父母们以13.2万美金的教育支出位列第一,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排到了第三、第五和第六。
日韩自不必说,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统计,亚洲的家长们每年为孩子补习的开支达百亿美元以上。
报告估计,韩国的补习开支相当于公共教育开支的80%;仅在2010年,日本的家长为孩子支付的补习费就高达120亿美元。
而被称为“家教大国”的新加坡有一个词叫“kiasui”,它来源于福建方言,意思是“怕输”。由于竞争压力大,这种“怕输”的文化深入到新加坡人的骨髓之中。从小家长们就紧盯着孩子的分数,课后为了不让孩子落于人后,还花钱给他们报各种辅导班。
除了重视分数和课外补课,父母们还不忘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来提高竞争力。大量的课外投入也成为拉高家庭平均教育支出的主要原因。
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东亚文化圈,为何如此重视教育?不得不说,这与我们的传统有关。
儒家创始人孔子本身就是一位教育家,他首创私学,提倡“有教无类”,大大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与对象。
机缘巧合也好,历史的选择也罢,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在中国思想界树起了绝对权威。
后世即使偶有衰落,也终有士人扛起恢复儒学的旗帜,终奉儒学为正统。而儒家一向也把教育尊为上位,重视教育的功能性与目的性。
隋唐以来,科学取士,平民通过科举可以封侯拜相,这也保证了普通农民阶层,只要认真读书,就可能凭借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旧时代,中国人重视教育,是出仕,是做官,是改变个体与家族命运的强烈诉求。
看看古代传统戏曲、小说、天文学甚至宗教活动里,也都充斥着大量与“金榜题名”相关的素材。很多人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当做自己一生汲汲追求的目标。
到了现代社会,职业纷繁多样,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行业、新职业层出不穷,读书的路径指向不再只是唯一的入仕,但是,中国家长那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早已流淌进血液中,无法清除。
历史的发展业已注定,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教育的主流观点不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是出人头地、改变命运。如果当下父母的生活已经算得上中产,那未来起码生活衣食无忧。
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目共睹,调查显示,在1982-2012年的30年间,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平均增长率仅有1.38%,低于发达国家的增长速度;而中等收入国家总体也只有3.08%的增长率,远低于中国。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一些专家早就指出,“金砖五国”虽然都是经济总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却不像中国的发展这样突出。
对此,美国西北大学经济学博士、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教授朱天将原因归功于“文化”。朱天在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之谜”中谈到,儒家文化是破解中国经济增长之谜的关键。
朱天认为,“中国文化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的价值取向是勤俭节约与重视教育和学习,前者影响物质资本的积累,后者影响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技术进步的速度。”
正是因为重视教育的传统文化,才使得中国能比所有其他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使得技术进步成为中国高速增长的另一个支柱(当然,光有节俭和重视教育的文化并不必然会实现经济腾飞,基本的市场经济制度是个必要的条件)。
而不管是文化还是制度等,最终都是通过影响一个国家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速度来影响经济增长的。
那些舍得在孩子教育方面投资的家庭,在社会竞争力、子女就业、社会认可等方面获得的收益无疑也更多。
当然,家长在子女教育上投入过多精力,也往往令子女“压力山大”,被外界批评急功近利。未来,如果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再多些理性、少些焦躁,多些宽容、少些功利,充分尊重个人的兴趣和发展,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在孩子的教育上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NG体育
疫情背景下如何提升 在线英语教育质量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教师流动受阻,外籍英语教师无法回到课堂...(808 )人阅读时间:2024-10-28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革新 语言教育助力文化共融 ——2024国际
中国日报网7月29日电(记者 马爽)以“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642 )人阅读时间:2024-10-28英语教育应培养学生多元目标
本报讯(记者晋浩天、靳晓燕)“英语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会...(851 )人阅读时间:2024-10-28河北保定:培根铸魂 教育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人民网保定7月28日电 (张继航)夏风吹拂,河北保定古莲花...(952 )人阅读时间:2024-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