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作家协会公布“2023上海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励”名单及“年度作家”名单。嘉定有两位作家作品入榜,分别是龚静的散文集《会丹青》和张旻的散文集《丰德园》。
出版有《会丹青》《西门,西门》《花半》《遇见》《行色——龚静散文精选集》《书·生》《写意——龚静读画》(初版和修订版)、《上海细节》《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要什么样的味道》《城市野望》等二十多部散文随笔集。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2000年),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2006年),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2014年)。2014、2016 、2019年和2023年度上海市作协会员年度作品奖励(散文集)以及其他文学奖项。作品被收入《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繁华与落寞》《上海作家散文百篇》《你可以信赖他——‘2002笔会文粹》《谁能叫世界停止三秒——‘2004笔会文粹》《新时期嘉定作家群》(作品卷/资料卷)及《清澈的理性——科学人文读本》等多种散文选集。散文作品曾被翻译成英文收入选本出版。诗歌作品入选《上海文学》英文版首刊。作品曾收入上海市高中语文课本。文学创作同时亦画画写字,探心手相印之趣致。
《会丹青》是一本研读中国画内画外的艺术散文随笔集。分“风来四面,且卧当中”和“会丹青”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以解读鉴赏感受中国传统绘画和近现代画家作品为主,包括汉画像砖、仕女图、顾恺之、马远、倪瓒、陈洪绶、八大山人、黄公望、金农、徐渭等和林风眠、丰子恺和吴冠中在内的多位古代和近现代画家其人其作,从“翩若惊鸿”到“把自己瘦成一棵树”“‘我就活在我的作品里’”……笔墨山水,人心性情。写作上融合了绘画本体和画内画外的个人性情和社会文化历史,以及绘画美学的观照。作者龚静以幽邃体贴的思索和审美情怀,经由灵动典雅的文字,呈现给读者既有绘画艺术脉络又具有情感人生体悟的多重审美感受。
文章既皴染点化了绘画中的文心写意,亦连接当下人的体悟来返回到彼时的画家其人其作的现场,尽可能地去探寻彼时彼刻的艺术人心的感知脉搏,亦牵念起过往和当下的脉脉文心。
第二部分从当下日常生活出发,结合作者自身绘画实践心得,将艺术和生活融合浑然,“我为什么要画这个小人儿?”,恰如“一舟远去波心荡”,在“水墨色戏”的淋漓笔墨中表达了作者文心写意在日常的审美理念。
作者龚静在写作之外亦习绘画书法,在《会丹青》中结合自身绘画实践,以文字传递艺术和生活的彼此糅合感悟。这种糅合感悟比一般的鉴赏研读更加地贴切感通。
NG体育电子游戏官网
本书资料翔实丰富,严谨和灵韵兼备,知识性与审美性兼具,文章内在气韵贯通,读来颇有回味,是读画,也是读情,读人,读彼时和此刻的社会文化生活。文思和文体之间彼此相得。可谓情理文见,气与辞偕。
书中插图除经典画作外,还配合了作者自己的一些画作,正合了书名“会丹青”之“会”之精髓。
1959年4月生于上海,祖籍山东威海。中国作协会员,上海市作协理事,嘉定区文联副主席、文学工作委员会主任。研究馆员。
出版文学著作:长篇小说《情戒》《桃花园》《谁在西亭说了算》《忧郁城》《成长是多么不容易》,小说集《情幻》《自己的故事》《犯戒》《我想说爱》《爱情与堕落》《良家女子》《求爱者》《伤感而又狂欢的日子》,长篇非虚构作品《中国父子》等。
《丰德园》是一本纪实文学,同时也可被视为一本园林志书。全书由上篇“丰德园营造面面观”、下篇“丰德园视点”构成,配图百余幅。上篇八章,从造园缘起、缘分,到造园过程;从造园故事,到建筑内容;从对蔚为大观的园林空间的驰骋遐想,到对令人眼花缭乱的各色木作砖石细节的审美解读;从文化艺术,到工程技术,等等,多侧面多视角阐述和说明这座新筑佳构。她恪守传统,又颇多创意。
下篇收录作者近年所写16篇相关文章,大都发表于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嘉定报等。这些文章体现了由丰德园勾起的“对家乡故园奇景幻影的回眸”。在作者近年所进行的这些寻旧访故中,今日的“视点”令身边熟悉的事物陌生化,在寻访中被“越拉越长的目光”反映了记忆的局限性和时代的变迁。无论是秋霞圃、汇龙潭、古猗园等,还是嘉定老城区的种种,在作者敏感而细致入微的笔触下无不有意外而不凡的表现。这些文章延伸拓展了相关内容,展示了在作者的“丰德园视点”回望下呈现的一方水土、地理风物和人文事迹,扩大了读者的视野。
作为一部园林志书,《丰德园》一书突出的价值体现于第七章“匠人名录”:此章将数十名参与丰德园营造的能工巧匠一一介绍,并配以照片,还附录了木工出身的苏州香山帮名匠过汉泉的《丰德园建筑说明》一文。这些内容在以往园林史著述中罕有先例。
此书另一特色是在装帧设计上富有嘉定元素:书名题字是嘉定书协主席张波;封面绘画(钢笔线描长卷《丰德园览胜》)作者是原安亭师范美术教师李亮之;书内特设一幅拉页水彩画《丰德园山水图》,作者是嘉定区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张志岐。书中更多插图内容汇集了嘉定文艺家的原创作品。《丰德园》出版后入选2023年11月“腾讯好书榜”(文学原创好书10本之一)
我曾经出版过《写意——龚静读画》(以下简称《写意》)的初版和修订版。初版在2004年出版,修订版面世于2012年。分别书写了一些自己读画的心得,分中西绘画两个部分。这两个版本的《写意》算算至今分别有十八年和十年有余了。虽然这不是一本热门的书,但总还有些读者记着喜欢着。网络上有读者自发书写的感想,提到书中文章标题文字的诗意。2010年8月14日在其时的上海书展签售拙著《上海细节》时,还有一位中年男子拿着《写意》来签名。同样,2007年夏天在上海书展签售我的《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也有读者手持《写意》来到台前,让我惊讶之余心生感动,在当下一个什么都求快速和新的时代里,一本多年前出版的书还有人牵挂着,想来是每一个写作者都深感温暖和欣慰的。
2011年还上微博时,有个不相识的博友加我,还特地说到这本书,说他读了之后喜欢上了中国绘画艺术。也是在微博上遇到了早年的系友晓凤,比我低一届,曾经住在一个宿舍楼层,交流并不很多,是我知道她的样子,她记得我的模样吧,在微博上遇到了,原来她也读过《写意》呢,还推荐给她的画家朋友看,听罢欣然。
关于《写意》,还有个小故事回想起来让人微笑的。还是许多年前了,彼时初版本尚未出版,将其中一些文章在《上海中学生报》连载,编辑吴玫还转来了当时七宝中学一位女生的信,信中她激动地描述了她本人和同宿舍的几位同学对这些文章的喜爱,由此她们也爱上了绘画。后来的事情有些戏剧性,2007年4月28下午在复旦光华楼210上课,课上突然见一个陌生面孔,是尖下巴短发清秀伶俐表情温柔的女生,想着也许是哪位学生的同学吧,课后女生上来招呼,原来正是七宝中学的小张姑娘。这时她已考上大学,此番专程来此看我,我们合影留念。后来彼此也没有太多联系,现在翻到当年的照片,彼时自己还是一头黑发,如今霜染双鬓,2007到2022,张姑娘应已逾而立之年,热爱美好的女子定是拥有了心仪的生活和工作的,以及流连于如今沪上众多精彩画展吧。
这些年里,当然还是在看画看展,上海也来了不少世界名画的真迹展,上博及周边博物馆也常有传统书画展,倪瓒黄公望八大赵佶米芾董其昌等等先贤手迹虽说隔着展柜观赏,也能感到特别的气息,有时甚或有麻酥酥的感觉,能在这些墨迹色彩里轻轻呼吸真是幸福的。
不过,虽然也还会写一点读画文章,但《写意》修订版出版后确乎是少多了,似乎随着齿龄渐增,以及看得越多,倒反而不敢说什么了,有一种即便感同,也慎言冷暖的感觉。毕竟怎样的文字表达图象是恰当的?更多时候感念于心,会心于心,咀嚼一些默默的欢喜,就很好了。当然,早些年写《写意》时也实在出于一种内心的冲动,觉得就想写点什么,也觉得蛮好,想表达的时候就写吧,尽管不一定写得特别好。那是和那些视觉图像以及背后的作者之间的某种能量交流。它是关乎绘画的,又仅仅如是,好似自己的生命已然在那里停留,就停留在了《写意》中了。
这样的写作,倒有些单刀赴会的意思,和一幅作品的相遇,以及感念,就是一次“独坐敬亭山,相看两不厌”的过程,也好比寻寻觅觅,终究回首相知的流觞曲水。而自2008年提笔涂鸦画画来,每一幅画作的起笔完成的过程,似乎更是单刀会丹青的实践加强版了。手、画笔、色彩、纸和线条块面的缠绵,思维隐约牵引,手随笔而动,轻盈和枯瘦,沉着和质感,斑驳和融合,美的诸多意象和感觉正是源于一个生命体全身心的灌注,彼时彼刻的生命能量与笔墨纸彩的恰好的结合,正如本书新增补的章节《会丹青》中的那篇“水墨社戏”所写的情形:“于是,纸上色戏,是一场独角戏,又何尝不是次第展开的多重戏,角色是色彩水墨,色彩水墨又塑造了角色,气息弥弥漫漫,风格亦渐然烘托。”画画让人沉浸于中,虽说不过纸上烟云,方寸间却已然一个世界了,在这个笔墨而生的世界里,心灵何其富足。
“会丹青”章节中的一些文章是近年所写的一些从绘画生发开去的体悟,也是自己提笔画画中的一些切肤感受。和曾经的《写意》中的那部分传达传统绘画的文章放在一起,似乎有一种自己在读画和习画过程中的彼此映照的意味。也不仅是视觉感知和审美的“会丹青”,而是身心一体的 “会丹青”。
小时候就喜欢画画的,小学初中都还上美术班练练素描画画水彩什么的,只是后来考高中,再高考,就没有继续,那时也没条件拜师学习什么的,大学时偶尔素描素描着玩,但主要精力花在阅读写作上。画画就像一颗心里的种子,默默深埋。人到中年,种子发芽,那就顺应心愿,提笔研色,画将起来。水彩、油画、国画,都去尝试尝试。近年来国画尝试比较多些。中国古代文人之诗书画融合的生命境界,虽不能至,心仪也是可以的。尊崇生命的性情,喜欢了,就去尝试。
所以,《会丹青》是一本旧和新皴染在一起的书。第一部分源于《写意》(修订版)的“风来四面,且卧中间”,在“高古‘悔僧’”篇后增加了“张岱和陈章侯”。第二部分《会丹青》乃这次全新增补,并配了一些自己的画作。
如此看来,这些文字也好比不同时空中的自己的碰撞。只是无论读画还是画画也都是随了生命的心性的。
这几年的世界变化飞快,科技很发达,但人类世界时时充满不确定性,尤其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太多的变化,太多的困惑,太多的变数,太多的无奈,这个时候在笔墨的天地中,似乎找到了一点当下的确定感,浓淡枯廋,屏息静气,手作润泽了心灵和想象,此刻静静呼吸。
《丰德园》出版后,我的心情一直有点特殊。这和我写的这本书有关。此书在我已出版的各种书里,从形式到内容都比较特别。它不是虚构文本,又不是单纯的纪实文学,也谈不上是园林论著。我自己勉强将它定义为是一本个人视角下的园林记:既肯定它在语言表达上的某种独特性,又承认它在某种程度上的非专业性。
从我准备写这本书到完成它,经历了四年时间,是费时最长的一次写作。从我动笔到完成初稿《丰德园营造面面观》,一个月时间,又是速度最快的一次写作。2023年2月6日我将终于改定的书稿交给了文汇出版社,可是还没顾得上喘口气,我又在和此书的责任编辑徐曙蕾的微信上,开始了对书稿频繁的增补和删改。书稿于2023年9月11日下厂印刷,我的最后一次修改是在9月6日。在七个月时间里,我除了无数次改动文字,还先后增写了四篇文章。这番折腾,使此书的写作有可能是最少留下遗憾的一次写作。在此我特别要感谢责任编辑徐曙蕾,她的细心、耐心和专业素养,给此书的出版过程留下了诸多美好的回忆。然而,在书出版后的今天我又忽然想到,我通过徐曙蕾之手对书稿改动那么多,却偏偏忽略了在后记的感谢词里补上一句对她的感谢。“不留遗憾”还是没做到。
四年里,我对此书的准备和写作与直接参与园子的“文化建设”结合在一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给我的感受和收获非常难忘,对个人人生的影响,除了内容上的丰富,更有价值和意义上的某种完满。
我的人生经历中和江南园林第一次相遇是在中学时代,12岁至16岁,虽然直到中学毕业都不知道待了四年的校园原是有数百年历史的秋霞圃旧址,此后也没再和它有过交集,但它留给我的至深记忆,令四十多年后发生在这儿的“邂逅”非比寻常。此时我已年届耳顺,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眼前的奇筑佳构,在唤起并丰满沉睡的记忆的同时,也令我很容易在这一刻感悟到山水间所呈现的“壶中天地”的妙趣。由此回眸过往,也有了更多不同以往的体悟和发现。
这四年间,新开启的阅读也帮助我了解和认识江南古典园林在形貌表现上独有的含蓄和深奥。楼庆西的“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五书”、李乾朗的《穿墙透壁》、童寯的《东南园墅》、刘敦桢的《苏州古典园林》、陈从周的《梓翁说园》等等,这些文字既给了我知识,阅读的愉悦更加深了内心的感悟。
若说这四年间我们做的工作还有点价值,那既是“有幸”,又有点“意外”。曾担任过嘉定启良学校校长的已故嘉定名士浦泳,在写于1982年的《秋霞圃的变迁和琐忆》一文里,以1920年秋霞圃因启良学校迁入而进行“修建”的前后,园内所有匾额无一不是嘉定人所写为例,热忱地赞誉嘉定昌盛的文风和名园的特色,希望这些能够保持下去。有幸的是,“嘉定昌盛的文风”延续至今,我们得以有条件实实在在继承和保持名园的传统和特色。
虽然在我打算要在书里安排“匠人名录”一章时,以我有限的阅读视野,我已注意到古代园记中极少有提到匠人的,不过我当时的初衷,主要是我已见到过几位丰德园造园匠人,他们高超的手艺令我叹服,为人的“谦退”更令我想要在书里记下他们的名字。在我写完这一章的初稿后,我从地方文史专家陶继明君转给我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夏咸淳写于十多年前的一篇文章中了解到,嘉定明清时期造园蔚然成风,然而无论是史册方志、碑传记序,还是今人园史著述,都没有提到一个匠人,夏咸淳先生只是在明清诗文中考得一人,叫夏华甫。我完成的“匠人名录”这一章,以及我在书中附录的苏州名匠过汉泉撰写的《丰德园建筑说明》一文,因此被有关专家称为“与时俱进”“弥补缺憾”,其实是有点意外的。
关于上述中国传统匠人为人之“谦退”,我在这里不妨再举一个今人的实例。丰德园园门旁现有一尊汉白玉碑记《丰德园记胜》,传统手工凿刻,镌刻者是苏州吴中碑刻碑拓非遗传承人戈春男,我曾恳请戈春男君在碑记左下方加上他的名款或堂号,以体现撰文、书写、镌刻“三位一体”,但他的回答始终是简单的两个字:不用。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