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端新闻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他认为,大学校门的开闭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如果大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大学的思想是开放的、观念是包容的。
马亮:我非常支持大学校园向社会开放,虽然我本人是既得利益者。毫无疑问,很多人,特别是高校的师生和管理人员会认为,大学封闭式管理有利于学校资源更好地向校内倾斜。
但是从大学自身的功能和社会定位来看,非常有必要向社会开放,这也是全球主流高校普遍的做法,中国不应该有特殊性。
马亮:很多大学延续了疫情防控期间的封闭式管理,但目前并非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
如果说今年上半年一些高校还没有开放,可能与疫情防控相关,但从下半年来看,疫情防控的需要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全国的人员流动乃至跨境流动,都基本上恢复到疫情前的正常水平。
所以,大学封闭式管理,主要原因可能是为了方便校园管理。相对于开放来讲,封闭是更容易管理的,因为开放就会带来校外人员的流入,包括对校园资源的占用,对学生安全的威胁,带来广告和商业活动等。如果开放式管理,高校需要投入成本、协调相关秩序、确保师生的安全。所以毫无疑问,从高校管理的便利性来讲,封闭比开放更可取。
顶端新闻:呼吁大学开放的声音很多,公众的需求也很多,大学是否有相应的公共属性?
马亮:无论公立还是私立,大学本身的定位就应该是公共场所。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大学一方面需要保障校内的科研、教学和管理,但是另一方面也发挥着如何为中学、小学的学生提供了解高等教育的窗口、如何去让校外人员参与相关的交流、如何去为周边的居民提供文体健身场所等公共职能。
所以我认为,大学不应该为了自身利益,而牺牲了其所应承载的社会属性和价值。
马亮:实际上有一些容易操作的办法。比如,很多大学会担心校园食堂供不应求,或考虑到对学生的津补贴,如果校外人员用餐,可能会扰乱用餐秩序。其实可以采取分区管理的方式,例如在大学生餐厅只允许使用专门的就餐卡,在对外开放的餐厅可以自由就餐。包括在校园的管理方面,大门可以打开,但是办公室、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则可以采取门禁、人脸识别等方式管理。
所以开放不是说全面的开放、完全的开放,而是说怎样进行有序的开放。常规的门禁等技术,就可以平衡安全和可及的矛盾,我觉得这方面的基础条件足够使用。
NG体育
顶端新闻:有人认为,大学禁闭大门,与“开放包容”的治学理念不匹配。你怎么看?
马亮:大学的开放和包容,一方面反映在思想、观念、价值上,另一方面反映在有形的制度安排、有形的建筑物上。如果大学的大门是关闭的,很难想象它的思想是开放的,观念是包容的。大门的开闭,实际上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马亮:这方面的担忧其实是过虑了。疫情防控之前,大学校园就是开放的。如果那时候开放带来了安全隐患,应该在疫情防控前就关掉,并不是疫情防控之后安全问题更严重了。
其次,大学生普遍是成年人,如果把他们继续放在温室大棚里呵护,将来他们怎么走向社会?所以应该参考社区、写字楼的管理方式,把他们作为成年人来管理。
当然,需要在保证大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放。大学校园的摄像头无处不在,进出门禁刷卡等,这方面的安全保障技术是完全到位的。其实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恰恰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做好进入社会的准备。如果把他们放到铜墙铁壁的校园内,看起来更安全了,但是他们终归有一天要走向社会。到那时,怎么样让他们做好准备呢?
马亮:目前来看,大学管理的自主性很强,其实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完全可以去推动。比如按照广东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回应,广东的高校应该会陆续开放,上海市可能也会有学校采取不同的方式开放。相对来讲,可能北京市的高校更加保守,很少有高校真正开放。
我认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这个问题。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首先要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特别是在一些基本问题上,要和世界一流大学保持一致。
如果我们的大学采取封闭式管理,需要各种审批才能进入校园,将来的学术交流,特别是国际学术交流,会留下非常糟糕的印象,进而影响我国大学的声誉。所以特别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制定相关的制度去推动解决。
马亮:有必要首先推动大学之间相互流动起来。在校师生数据可以共享,在大学工作或学习的人,实现从A大学自由进入B大学,我认为这是非常可行的。
对于大学校园的开放,目前的高校多是默认或者说首选封闭式管理。但是我觉得恰恰应该反过来,也就是说,应该默认或者说首选大学是开放的,如果哪个大学想要封闭式管理,或者采取一定的管控手段,应该提出足够充分合理的理由进行申请,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审批。或者召开校内校外的协商探讨,再制定相关的政策。
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大学的公共属性、大学所追求的公共价值,而不是说大学想关就关,想开就开。一些政府大院、城市公园都拆墙开放了,大学更应该有开放的姿态。
我个人在持续关注这个问题,也在尝试构建一个数据库,去追踪和监测全国主要高校。监测各高校有没有开放、以什么形式开放、什么时候开放、开放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等。希望将来能够推出来,做一个警示。
疫情背景下如何提升 在线英语教育质量
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教师流动受阻,外籍英语教师无法回到课堂...(808 )人阅读时间:2024-10-28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革新 语言教育助力文化共融 ——2024国际
中国日报网7月29日电(记者 马爽)以“文化交流 文明互鉴...(642 )人阅读时间:2024-10-28英语教育应培养学生多元目标
本报讯(记者晋浩天、靳晓燕)“英语教育,并不仅仅是为了教会...(851 )人阅读时间:2024-10-28河北保定:培根铸魂 教育在创新中蓬勃发展
人民网保定7月28日电 (张继航)夏风吹拂,河北保定古莲花...(952 )人阅读时间:2024-10-28